木工教室裡的旋律|訪木師基地小提琴班

The Singing Wood

撰文:HDG
攝影:鄭憶南、張志清

從單純的木料到完成一把值得紀念並可於舞台上演奏的小提琴耗時 300 個小時;藉由 32 堂課循序漸進帶領學員領略提琴製作工藝之美。

意外走上了製琴師之路

 

懷德居木師基地從 2019 年秋季開設小提琴班,由蔡明晏老師指導,多數的學員無木工基礎,平均在兩到三期的時間,完成一把小提琴。明晏原本是懷德居的學員,自小就學琴,加上太太是交響樂團小提琴手,一開始做琴只是因為興趣,想嘗試製作這與自己相當親近的樂器,結果一路投入到現在,目前已做到第九號琴,職業也從中級主管轉變為製琴老師,這是他從沒想過的事。

做一位製琴師,明晏的生活有很大的改變,從在大企業裡忙碌的主管,變成頭銜帶有浪漫色彩的製琴師,他正做著自己喜歡的事,也和學員有很深的互動。明晏的目標很單純:「每位學員都有誠摯的心意要達成,我的任務就是協助他們完成,好好做出一把琴。」

400 多年下來,小提琴的樣式、結構都大致維持一樣,可見選材、製作方法及發聲原理皆已發展得相當成熟且穩定。例如,構成音箱的重要結構 — 面板(front),通常是雲杉製成,琴頭(scroll)、背板(back)和側板(ribs)則使用楓木。琴橋(bridge)是傳遞過濾弦振動的薄木片,亦是由楓木製作,而音柱(soundpost)的材料是雲杉,除了用來支撐面板和底板,也是傳導振動的重要元件。

製琴的流程、圖稿大同小異,差別在於細節的詮釋,與製作過程對聲音的「想像」。一旦開始製琴,就是屬於人與木料共同的旅程。「你仔細看看,每把琴都不一樣。」明晏微笑著說。木頭有生命,會唱歌,音符就這樣緩緩地,從人的指間來到小提琴的心臟。

課堂生活

截至 2021 年秋天,陸續有五位學員完成了琴,其他學員也正走在路上。透過昱呈專業的演奏,每一把琴留下了影音檔,也為學員的學習之旅留下註腳。

最新文章

Vol. 6《送蜂家到雪見》

編輯的話 《木活》,木作活兒之意,是一本連結「森林、木工與生活軸線」的雜誌。讀者會驚訝發現,原來生活中的木作這麼豐富具有

Read More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