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昏|雕刻一瞬 未完成之美

Sculpting in the Moment

撰文:HDG
攝影:陳宥中

一塊木頭究竟要雕到什麼程度算是完成呢?就算只刻劃幾筆,木頭本身的狀態何嘗不也充滿意義?欣賞木雕提供一種靜觀材料的方式,這次的採訪拍攝因此不特意強調成品,而是捕捉雕塑的過程。

第一次看到打動我的木雕作品是在英國中部的雕塑公園,David Nash 的巨木雕塑佇立在冬天的丘陵,淺薄的雪還覆在稀疏的草地。偌大空間裡,除了冰冷的空氣流動著,就剩這些樸實堅毅的木作,平和而溫暖地存在。

「人類可以複製一座森林嗎?」藝術家董旻晋曾透過作品《複製森林計畫》提問。身為木雕藝術家,他聚焦在對「木材質」本質的思考。作品中看似從自然環境中取得的平凡樹枝,其實是透過工業的複製仿型技術生產而成。從森林中取得木材,經過雕琢、翻模、機器量產,以人為的力量將木材回返至樹的形貌,董旻晋藉此呈現人與自然的雙向關係。人總想創造,但也經常回歸原點,再次依賴自然。

董旻晋每周從彰化北上一次,除了在藝術大學兼課,也撥出一個下午來木師基地上課,木雕班目前已進入第三期。從午後一直到黃昏,學員慢慢地做,彷彿醞釀著自己的意念,最終要透過木頭訴說出來,每件作品都展現了不同創作者的個性。

不同於家具製作,木雕是一個功能性相對較低,過程也較漫長的創作方式,這天我們專程來拍攝學期當中木雕班學員的作品狀態,試著捕捉未完成之美。大家都在自己的創作氛圍裡,看似互不打擾,其實是安靜的陪伴,休息時聚在一起喝茶、聊天。

訪木雕班學員:王超明、陳俊佳、江佩明、王雯君

最新文章

Vol. 6《送蜂家到雪見》

編輯的話 《木活》,木作活兒之意,是一本連結「森林、木工與生活軸線」的雜誌。讀者會驚訝發現,原來生活中的木作這麼豐富具有

Read More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