挪威木匠手記|送給未來的手藝

EN SNEKKERS DAGBOK

我喜歡我的手。這雙手是用我的年紀與工作經驗塑造出來的,上面有些疤痕,但疤痕都不大,所有手指依然完好,它們就是我的作品:一雙木匠的手。皮膚雖然粗糙,但沒有老繭,我已經很久沒有長繭了,手上的皮膚就像一層薄薄的工作手套,我想應該可以從中看出我的歷史,我的手看來就像我這生做過以及正在做的事。它們就是一份證明書,一份我的個人履歷。

——挪威木匠 Ole Thorstensen

我喜歡改裝閣樓。我喜歡閣樓的氣氛、支撐結構、防火施作、塗工、各種建材,以及跟客戶接觸。我喜歡即時做出的選擇兼具長期考量,這是一種看得見結果的工作。從最初處處是歷史痕跡的老舊建物,最終變成截然不同的全新閣樓。

接到這類工程,我會想像自己接手別人一百三十年前的工作,繼續將它完成。彷佛建造程序經過漫長的間歇期後,又重新開始,只是一連串過程裡的一部分罷了。乾燥用的閣樓在過去十分重要,但現在已不再具備任何功能,主要拿來當儲藏室使用。我們現在確實有很多東西需要儲放。在這樣一間閣樓裡,我可以找到一百三十年間的活動痕跡,施工期間,我便與這份歷史待在同一個小空間裡,看得到它的水漬、晾衣繩、舊線路、通風管,也許還有石棉。老閣樓的屋頂結構都做得十分扎實、優雅而精準。所有零件都有明確的功能,工藝的邏輯嚴謹、漂亮、簡樸而細膩。以前匠人所用的建築技術,以沉重的木頭為架構,也是這些公寓會看到的典型木工手法。木架上常見字跡和羅馬數字,就像實體大小的模型套件一樣。這是一種早期的預製(prefabrication)形態,顯示施工者絲毫未浪費時間,這是優良工匠所該具備的重要、不變的特質。

他們繪製出建物的結構,在其他能快速工作的地點,製作出各別的零件,然後到現場迅速組裝。這種工作程序,旨在盡量減少出錯。這種建物雖然簡單,但工匠必須懂得建造要領。這年頭,擅長這種技術的木匠已不多見了。我用現代的方式,發揮自己所知,針對我們當代人的需求打造房子。

我腦中掠過各種景象,把工程的大項和細節逐一納入,慢慢形塑出大體的樣貌。我想像新舊椽木和天花板橫梁接裝後,再用石膏板遮住,要等五十年或一百年後,才會再有人看見。或許到時讓它們重見天日的,是一位像我這樣,腦中整天轉著各種影像的人。這位未來的同行雖與我相異,在許多方面卻十分相似。他或她儘管從不認識我,將來在拆除外遮物、顯露出基底時,也許能懂得並欣賞我的手藝,知道我施工相當細緻。如今我在檢視閣樓時,對當年施工的匠人,便是這種感覺。

挪威木匠手記 En Snekkers Dagbok

透過一位在地木工的樸拙之眼,深入北歐匠人精神

作者:歐勒・托史登森(Ole Thorstensen)/內頁繪圖:約翰・托史登森(Jon Thorstensen)、歐勒・托史登森(Ole Thorstensen)/譯者:柯清心/出版: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

*《挪威木匠手記》記錄一個閣樓改造的案子是如何從無到有;從接到客戶電話的那一刻起,到客戶入住全心改造的居住空間,包含了初期的多方磋商,到繪製出最佳設計圖,再與粉刷工、泥水匠、水電工等工班合作無間的配合⋯⋯這本手記用樸拙的態度,記載了人類流動的工作過程,講工作與認同,同時觸及藝匠的合作關係與職業尊嚴,更探討手工在消費主義驅動的世界裡的意義。

最新文章

Vol. 6《送蜂家到雪見》

編輯的話 《木活》,木作活兒之意,是一本連結「森林、木工與生活軸線」的雜誌。讀者會驚訝發現,原來生活中的木作這麼豐富具有

Read More »